粤港澳大湾区——科创新引擎 发展加速度
香港科学园聚焦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领域,孵化独角兽企业;广州汇聚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,拥有超过1.2万家高新企业;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、国际量子研究院等机构纷纷落户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……日前,“2021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巡展”活动在大湾区各大城市巡回举行,科技创新成为大湾区最引人注目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。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明确提出,支持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。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粤港澳三地抓住机遇,乘势而上,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迎来新气象、取得新成效。
创新资源集聚
原创能力提升
“超强台风侵袭,大桥桥墩受到撞击,一艘货船发生溢油事故……”日前,一场应急测绘保障演练在广东珠海淇澳大桥附近水域展开。“云洲无人船”不负众望——M80搭载激光雷达和多波束测深仪,准确采集到水下地形信息和桥墩、桥底的有关数据。ME120搭载侧扫声呐,顺利获取水下地貌信息,探测到水下沉船沉物位置。
这场演练的主角来自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云洲智能”),由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张云飞等人于2010年创办。“云洲无人船”参加了南极科考、青藏高原冰川湖泊科考等重大任务,也参加了水污染等生态环境调查,业务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。无人船艇领域的专利,“云洲智能”拥有200多项。
在香港研发,到珠海孵化。张云飞说,无人船艇测试对海域条件、人才、资金等要求较高,他们乘上了国家支持创新创业的东风,获得珠海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等经费支持,用两年半时间造出一款环境监测无人船。
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。
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于各自优势,取长补短,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、国际航运中心,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;惠州推出“制造业十条”,助力高质量发展;东莞把科技创新、智能制造打造为新的城市名片……今天的大湾区,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生机活力,每一座城市都寻找新的机遇、谋求更好发展。
粤港澳大湾区正形成强大磁吸效应,一批批高素质人才、研发平台、产业化基地在这里形成聚合效应,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力尽显。深港河套、珠海横琴“两点”,广深港、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“两廊”,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逐渐成形。
目前,近200位院士、40余位港澳科学家集聚广东开展研发,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,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。
产学研结合
粤港澳协同
4月22日,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(松山湖科学城)在东莞奠基。大湾区大学(松山湖校区)、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,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高校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如何实现产业化转化?
随着“大疆无人机”“云洲无人船”等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的项目不断落地成功,“港澳高校—港澳科研成果—珠三角转化”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正被广泛复制。
年初,澳门大学学者贾艳伟申报的“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便携式药物筛选平台”等13个项目进入澳门大学—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。“联合实验室是澳门高校与珠海、与大湾区、与内地企业全方位合作的最有实质性的一个项目。”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评价,“对澳门产业多元发展、珠澳深度合作以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”
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李冬孚说,科研技术从成果走向市场需经历一个投资大、风险高的初期阶段。根据协议,华发集团将在5年内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实验室建设、应用转化及项目产业化,校企携手共同应对初期阶段的挑战。
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屡见不鲜。4月初,香港科技大学(佛山)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投入试运营,聚焦LED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新材料等领域。这一平台不仅协助香港科大学生及校友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,也为佛山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提供助力。
香港科大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李世玮说,“成功合作多年,佛山市很信任我们。只要科研成果在佛山落地,项目可以在佛山以外的地方研发。”
破除制度障碍
促进要素流动
站在深圳一大厦的观景台上,玻璃幕墙上清晰地标明了该处的地理优势:距离香港约10千米,距离澳门约48千米。楼下,一条深圳河穿流而过,北侧是深圳,南侧是香港,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坐落在深港两地的接壤处。
2月19日,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“e站通”综合服务中心投入运营,采用全流程网办模式,涵盖360项服务事项。原本需耗时数月的货车跨境运输证件办理业务,在这里只需一天,为跨境人流、物流提供极大便利。
李世玮还兼任香港科大深圳平台执行院长。近几年,他频繁往返粤港两地,目睹了大湾区不断变化,“河套地区‘e站通’的一站式服务,非常方便。”
整个大湾区在一点一滴积累量变:港澳研发机构在广东可以享受与内地机构同等待遇,广东财政的科研资金可以跨境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,大型科研设备可以24小时预约“即报即放、到厂检验”通关……
一项项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,创新要素流动更加畅通,粤港澳三地正从合作迈向融合。
广东省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,强化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融合,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,联合攻克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难题,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。
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,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,积极推进各项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工作,深化与内地的创新合作,进一步提升创新动力和创新生活。
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,澳门特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。
风起大湾区,扬帆正当时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千帆竞逐、百舸争流之势,将迎来蓬勃发展、日新月异的明天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08月22日 04 版)
关键词: